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扩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2002年起,学校与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15个教学部、系(院),设有16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麻醉学专业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护理学专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分子影像学为潍坊市“鸢都学者”设岗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口腔医学是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实验室、应用药理学实验室是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形外科学、眼科学是山东省学科带头人设岗学科,眼科学、肛肠外科学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学校是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主考院校、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山东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设在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解剖学、医学伦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护理管理学8门课程是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9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实验教学成果、优秀调研成果奖励24项。
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8项,厅局级课题162项;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奖励15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1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6篇;获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主编的《社区医学杂志》、《潍坊医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2人,其中,专任教师92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562人;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余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是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先后有2名教师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五一劳动奖章,6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或全国优秀教师,4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11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18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23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学校有硕士研究生73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4915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知行统一、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肯定。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学生通过率曾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6项。两届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知识统考,有4名学生进入全国前10名。学校先后6次作为山东高等医学院校代表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奖项2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学校被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校园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伙食管理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8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济世”的校训,弘扬“严谨、求是、勤奋、进取”的校风,不断开拓进取,加快发展,锻造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形成了“厚德载医,塑心树人”、“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了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特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4万余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