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夏中等专业学校于199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1991年建成招生,是我国残联系统成立最早的一所国有公办特殊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学校。2003年9月,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联办聋人高职(大专)班,首开云南省高等特殊教育先河;2004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建成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云南基地,联办肢残人、聋人和盲人高职教育;建校以来学校一直保持着与济世国际基金会等多个国际慈善组织的长期良好项目合作关系,为残疾学生提供助学、康复、医疗及职业培训等多项服务。
学校老校区(昆明市西山区鱼翅路)占地8.25亩;建筑面积6260平方米;学校正在投入建设的呈贡新校区建设用地150亩,按1500名在校生规模设计,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将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目前在校生近615人,20多个班级,残疾学生占95.6%,其中肢残生37%,聋生47.6%,盲生11%。生源覆盖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学校教职工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5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0人,96%的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14名硕士。共有近200篇教师学术论文获省级、国家级奖励或发表,学校编辑出版《特殊教育优秀论文集》一部。
学校拥有计算机机房、体疗康复训练室、工艺美术作品陈列室、舞蹈训练房、保健按摩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学生实训基地等设施。设有中专学历部、职业培训部、联合办学大专部和手语职业技能鉴定所。共设置了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应用技术、工艺美术、电脑美术设计、工商会计等13个中专专业和广告创意与传播、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4个高职专业,开设50余门课程。同时举办了电脑打字、办公软件、家用电器维修、推拿按摩、服装制作等近10个职业培训专业。
为聋哑学生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学校的特色骨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扎实的工艺美术人才。学生的重彩画、土陶彩绘、版画、刺绣、剪纸工艺品主要取材于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及生活风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共有100多件聋生专业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出版的学生作品集《无声之窗》,赢得了美术界权威人士的赞赏和认同,社会反响强烈。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残联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华夏中专已构建起了符合国情、省情并能适应残疾人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办学格局,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教育与康复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同步、教育与就业并重的成功办学路子。学校始终坚持为残疾人服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办学宗旨,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除传授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外,还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其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以具备健康的心理及完善的人格,消除了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的心理障碍。针对肢残学生,学校常年开设身体康复训练课程和利用专项经费为其提供免费的矫治手术服务;针对聋人学生和盲人学生,学校则利用专项经费为他们免费提供助听、助行器具,为各类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康复服务。实现了特殊教育中知识技能传授、身体康复、心理康复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模式,办出了成效,办出了特色,在云南省特殊教育行列中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二十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5000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和结业生。近五年来,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并先后有近600名毕业生考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深造。同时,还为省体育运动代表队、国奥代表队和省级、国家级残疾人艺术团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文体人才。从华夏中专毕业或结业的残疾学生遍及全省各地,他们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创造财富,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个体经营的勤劳致富能手。自食其力让残疾学生有了人格和自信,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他们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靠劳动养活自已,养活家人;他们自强不息、创业成才的动人事迹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残疾人、健全人,并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学校先后被国务院残工委、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国残联、国家体育局等授予“残疾人之家”、“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第九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成为广大残疾学生成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