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恢先,地震工程学家和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力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抗震防灾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建并领导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做出了开拓性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抗震研究人才
方俊,中国科学院院士。30年代参加《中华民国新地图》与《中国分省新图》(统称“申报地图”)之编纂与修订,设计了地图投影,著有《地图投影学》。50年代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指导研制重力测量仪,参与并领导我国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开创我国地球形状学和大地重力学的新体系。60年代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70年代开展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有重庆涪陵人方俊。
高济宇,字恩波。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2年5月23日生于河南舞阳。1916年就读于河南开封第一中学,次年转入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后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他目睹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压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教育和科学落后的状况,于是抱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志向,于1923年春考取河南省官费留美。同年秋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电机系学习。由于国内军阀混战,留学生学费不能按时发给,入学后生活极端困难,一个多月后,不得不退学做工。1924年春复学后转入化学系,以后3年中每年暑假都到阿拉斯加鱼产加工厂做工,以所得工资补贴学费。1927年入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有机化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30年至1931年任伊利诺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1931年8月高济宇回国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1934—1945),教务长(1947)等职。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先后任理学院长,教务长和副校长(1950—1984),198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自1933年加入中国化学会,连续12次当选为该会的副总干事、总干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并先后任《化学通讯》经理编辑(1941—1943)与总编辑(19441949)。曾担任南京市科学普及协会主席,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市人大代表,第六届江苏省党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林秉南,福建省莆田市人,水力学专家。长期以来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为我国的水利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水力学试验室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治学严谨,广征博引,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水利科学技术人才。在学术上对明渠不恒定流、高速水流以及泥沙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冶金物理化学家、有色冶金专家。江西奉新人。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格罗布电化电冶高等工业学院博士学位。贵州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