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简介】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于2005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2008年正式招生,该专业隶属于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该专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我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指导下,经过6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采取“依托学科优势、面向就业目标”的办学理念,已初步构建了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方向课以及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组成的相对成熟的的课程体系,即紧紧依托现有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优势,突出本校专业特色,构建与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人 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形成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在憨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开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 环境保护的调研与管理、城乡与区域发展的规划与管理以及现代遥感与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要素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今后该专业的建设思 路是: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湖南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为依据,以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为驱动力,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 专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多目标的 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能在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与房地产等领域从事策划、规划、管理、评估和咨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性人才。【师资力量】随着学校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施内部调整转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二十字队伍建设策略,学科队伍得到迅速充实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教授占38.5%,副教授占23%,讲师占38.5%;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达76.9%;师资队伍以中青年老师为主,36岁以下的占46.1%,36-45%岁的占30.8%,46-55岁的占23.1%。师资队伍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方向涵盖了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师资力量雄厚。近5年来,本专业老师共取得获奖科研成果8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7项,鉴定科研成果10多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973、863、科技支撑、丰产计划等项目20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可支配科研经费2963.7万元;出版著作13部,编写教材8部。共发表和交流科研论文397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10篇,被SCI、EI、ISTP收录21篇。知名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介绍:张杨珠,男,1956年2月生,湖南安仁人,汉族, 农学博 士,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土壤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 省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水土保持学报》、《土壤》、《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湖南农业科学》编委。主要从 事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质量评价与土壤资源利用;土壤退化机理与修复重建;土壤肥力与作物施肥。在 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先后担任本、专科生的《地质学基础》、《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化学》、《农业资源利用专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题》和《土地法 学》课程,硕士研究生的《土壤化学》、《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土壤与水资源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学研究技术》课程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土壤资源与环境科学进展》、《土壤质量评价专题》等1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3名,有2篇硕士论文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7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2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省级自然科学2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3等奖各一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8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其中1等奖1篇、2等奖4篇,1篇SCI收录论文。撰写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目前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有4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周清,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1987.9~1991.7在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1.7~1994.7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学习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4.7至今在湖南农业大学工作, 2001.9—2004.6在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学习并获得土壤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遥感与信息技术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洞庭湖区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国土资源部( 1212010310304-09)” 、“重金属Cd、Pb对水稻、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农业部重点项目)”、“农田土壤养分变异性的遥感和地统计学定量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01014)”、 “洞庭湖流域丘陵岗地土壤磷素迁移机理及动力学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01014)”、“不同稻作制下红壤性水稻土几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定位研究”、“我国南方生态区不同稻作制下红壤性水稻土温室全体释放规律研究”、“主要土壤类型理化性质高光谱特性及自动识别系统研究”、“湖南丘岗红壤抗冲蚀性的研究”等多项国家、省、校(厅)级课题的研究,主持“安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永顺、吉首、永兴等18个县(市、区)的“耕地地力评价”项目,在土壤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成土母质对水稻土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光谱参数模型影响的初步研究”、“红壤性水稻土甲烷排放规律研究”、“湖南省丘岗红壤抗冲性能研究”等论文40多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校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课程及教学环节】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经济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质与地貌学、自然地理学、遥感应用基础、管理科学概论、土壤学概论、资源环境分析技术、环境科学概论、资源环境法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遥感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城乡与区域规划综合实习、测量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教学条件】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拥有功能齐全的如环境工程、环境生态与生物学、资源与环境分析、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等各类实验室;拥有财政部省部共建的农业资源利用实验室和测量学实验室2个:拥有校级土壤研究所和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环境与资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用房 2050.88平方米 ,现有仪器设备价值824.5万元,校内建有实践性教学基地,1984年建成的模拟池一座(36个小区,18个处理,面积 96m2 ),有玻璃温室 200m2 ,盆栽场 300m2 ,实验用地12亩,建有土壤及岩石标本馆1个,标本馆面积 344 m2 ,馆藏量已由最初的几十件增加大目前的2000余件,基地设备完善,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另在湖南各地市等地近几家单位建立了有学生实践实习联系单位或基地。拥有中外文期刊和书籍约11000余册,征订有外文期刊35种,中文期刊218种,拥有较全面的中文、英文电子期刊的全文和文摘数据库。【就业与深造】2012届是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总人数36人,其中考研深造的有18人,占50%(其中一本学校和中科院录取率达66.7%);就业方向主要有水利局、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奖助学金】除国家、省、学校奖助学金外,由本专业校友设立了“巨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