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于2004年,是在常州轻工学校工电科计算机教研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源可溯及1985年。目前共培养毕业生500名,现有在校学生210人。本专业是面向信息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社会信息化有关领域的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掌握实用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顺利进入IT领域相应岗位,从事与计算机软件编程、软件维护、系统支持与服务等相关的职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通过职业再培训、继续教育、自主学习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有:(1)计算机软件编制岗位。(2)计算机系统维护岗位。(3)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咨询、销售等技术支持岗位。本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主干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应用、C#等计算机语言、软件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技术、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实施“双证制”教育,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获得相关部门的专业能力认证,如教育部的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认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程序员”认证或高新技术“高级”认证。通过在校3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程序编制能力的软件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二、专业特色本专业秉承高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尤其是通过常州大学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园区建设工作,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等建设的强力支撑,专业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专业发展目标明确、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学团队。为了满足国家紧缺的国际化、系统化、工程化高级技能型软件人才的需要,本专业与微软软件工程师联合培养软件人才,采用有效的“实际项目案例”教学,突出行业背景和熟练、规范的编程训练。学员学完全部课程,就积累了相当于1-2年的项目经验,一毕业就成为“可用”型的专业人才。三、专业人才需求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与相关的软件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软件技术时代已经来临。软件技术应用的全面延伸对用于信息处理的软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促进了软件技术和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当今世界衡量城市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各国推行信息化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或地区大量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软件产品和软件技术产生的巨大的需求,使软件企业迅猛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软件产品开发、软件产品使用、软件产品维护”人才的巨大需求。而我国从2004年至今,一直将软件技术人才列为紧缺型人才。在软件人才需求量方面,据预测,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为100万人左右,且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软件人才供给量方面,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为软件人才市场输送了更多的毕业生人才,软件人才供给目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但与高速发展的软件人才需求相比,继续呈现短缺状态。四、专业培养规格调查了长三角多数以上的软件企业和非软件行业,对编程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培养规格:能力一:是具有良好的编码能力,编码能力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发的效率。这就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比如当前国内企业常用的C#、.net和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能力二: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企业希望招聘到的程序员编程不一定很快,但是需要非常规范,个人能力不一定很强,但需要合作意识很好。能力三: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即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如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等。能力四: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程序世界的主导语言是英文,编写程序的开发文档和开发工具的帮助文件均离不开英文。作为基础软件编程人员,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提升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极有帮助。能力五: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调试完毕,基础软件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过程,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能力六:是求知欲和进取心。软件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五、师资力量本专业有学科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4名,中级职称5名(全部为“双师”型),硕士及以上学位3名,企业外聘兼职教师10名。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十余部,部分获国家精品教材立项。本专业组建了一支技术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项目团队,近年来为社会单位技术服务12项,创造经济效益百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