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三十五中高中科技创新实验班项目介绍
为了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为了求解"钱学森之问",2010年5月,三十五中和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鉴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协议。该项目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项目为依托,启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从2010年开始,学校在高一年级选拔富有潜质的优秀学生组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目前已有两个班,近80人)。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教资源,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为学生设计了科技系列特色课程,目前包括270余个由中国科学院专家直接授课的课程单元,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实验室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周末和寒暑假科学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同步进入中科院实验室结合起来,以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中科院系列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做到独立设计、实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课题。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各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的重新整合,有效缩短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向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加强学生自主研修课程,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一、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培养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就是"五有人才":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随之启动"五证"教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学生未来将取得五个证书:高中毕业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诚信证书,中科院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业证书。
二、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课程设置
三十五中把国家课程、中科院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模块:国家基础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视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将其纳入整个的课程体系。
三十五中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去年9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正式开班,已经开始使用这个课程体系,制定了三年6个学期的全部课程设置。以高一为例,整个课程包括四个部分:
(一)国家必修课程
如: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完全按照国家课时标准开足开齐,在课程内部和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二)艺术鉴赏类
艺术鉴赏类课程与学生的自主选修相结合,把艺术课程打通使用,聘请艺术专家名师授课。
(三)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自主选修相结合
(四)研究性学习与中科院系列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中科院课程整合
中科院系列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中科院专家系列讲座,参观,科考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方法;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由中科院科学家和三十五中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每人完成2-3个课题;
第三阶段,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基础上,学生设立自己的研究志向,与大师对话,进行自我设计,专业选择。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
高一阶段: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人生成长与学业生涯规划
高二阶段:学业和生涯规划
高三阶段:自我设计,考试心理和专业选择
在现行的高一课表中,每天上午5节课,下午两节,个别有班会和体育锻炼,保证周课时按35课时设置。下午音乐和美术鉴赏打通使用,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连排,为了提高效益,社团和校本选修,以长课时为主,周五下午专门用于中科院的课程学习。
三、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培养方式
1.依托中科院强大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资源
三十五中借助中科院的人力、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专门设计了一套课程实施计划,包括:中科院周末实验室课程、寒暑假野外科考基地考察、学校实验室课程,主要是依托中科院的"软实力",由中科院专家直接授课,走进中科院研究院所,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和中国情怀。
2.建立博士创新工作室,成立北京三十五中青少年科学院
在三十五中新校舍建设中,理化生各学科都是四个实验室,其中两个按照国家课程实验室设置,另外两个由中科院协助按照中科院课程方案建设先进的个性化实验室。
今年三十五中招收了理化生三位博士,建立博士创新工作室,为项目班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以中科院科学实验室作为平台。
成立三十五中青少年科学院,实施"双导师制"课程(博士做高中生导师,高中生做初中生导师),以"一对一"(一个课题组有一位导师)的方式,实现博士生导师制,促进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深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意向,并由此发展出学生更大的好奇、质疑和不懈的追问与求知,还将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培养。
3.思维训练和学习导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三十五中的教学观是:"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三十五中提出开展"思维训练和学习导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问题化,再把问题课题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题研究,一步一步地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会学"。
四、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要素的多维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素质的评价内容能更好地诠释新课程评价的理念,评价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实施多元评价,在现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科学基础素养、学习发展能力、科技创新素质等评价要素二级指标评价维度。具体包括学生的领悟程度和探究能力、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资料掌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系统分析能力,通过网络电子平台评价、实践评价、档案袋累加评价来完成。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特殊之处在于拥有中科院及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学科、科技、教育、心理等方面专家构成的专家团队,并在学校网络上建立了专家教师互动平台,保证教师、学生、专家在网络上的沟通联系,项目班的主体评价包括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年级组评价、中科院导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家长评价。比如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主要由中科院专家进行评价,三十五中还实行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进班听课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流动和评价方式,让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班中学习。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课程结构体系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考试评价主导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是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量身定做的特色课程,由中科院专家直接上课,采取系列专题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表现、潜能发展的评价,以及论文、实验成果等形式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课程则采用课题管理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认真选题、认真对待研究过程,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社团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形式主要是星级社团评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展示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注重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性的促进,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有积极正确的导向,对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素质形成有良好的自我教育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成长观和成才观。
五、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
1.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保障
三十五中借助中科院强大的人力、物力、智力和信息资源,确保课程资源和课程质量,把国家课程与中科院课程进行整合,在总课时不超标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完成国家必修课程,达到国家培养目标;同时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结构既强调共同基础,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基础和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由中科院专家团队支持的师资保障
一支由中科院及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学科、科技、教育、心理等方面专家构成的高规格专家团队,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培训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中科院教授也为项目班提供了师资、课程资源、实验室的强大支持。
3.建立项目负责制为方案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成立了朱建民校长为总负责人,黄鹏副校长为执行组长的实验项目组,由中科院五位专家组成常任专家指导小组,学校有12位教师和干部进入项目组,任务和责任明确,分工负责。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与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测试,对学有余力、在科技方面有特殊兴趣爱好和潜质特长的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测试。学生的优长和志趣将得到优先的发展。按照科技创新人才班的培养目标,科学整合三年必修选修课程,同时为减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学生的会考负担,学校申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主命题。为了使在科技方面有特殊潜质和科学志向的学生能够与高校专业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对接,积极建立从中学到大学的高校人才培养"绿色通道"。
教师观--"教师第一"
教育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教学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学生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课程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健康观--"师生健康第一,确保每天免费一杯奶、锻炼一小时"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三十五中高中科技创新实验班项目介绍
为了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为了求解"钱学森之问",2010年5月,三十五中和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鉴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协议。该项目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项目为依托,启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从2010年开始,学校在高一年级选拔富有潜质的优秀学生组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目前已有两个班,近80人)。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教资源,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为学生设计了科技系列特色课程,目前包括270余个由中国科学院专家直接授课的课程单元,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实验室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周末和寒暑假科学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同步进入中科院实验室结合起来,以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中科院系列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做到独立设计、实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课题。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各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的重新整合,有效缩短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向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加强学生自主研修课程,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一、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培养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就是"五有人才":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随之启动"五证"教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学生未来将取得五个证书:高中毕业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诚信证书,中科院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业证书。
二、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课程设置
三十五中把国家课程、中科院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模块:国家基础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视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将其纳入整个的课程体系。
三十五中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去年9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正式开班,已经开始使用这个课程体系,制定了三年6个学期的全部课程设置。以高一为例,整个课程包括四个部分:
(一)国家必修课程
如: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完全按照国家课时标准开足开齐,在课程内部和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二)艺术鉴赏类
艺术鉴赏类课程与学生的自主选修相结合,把艺术课程打通使用,聘请艺术专家名师授课。
(三)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自主选修相结合
(四)研究性学习与中科院系列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中科院课程整合
中科院系列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中科院专家系列讲座,参观,科考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方法;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由中科院科学家和三十五中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每人完成2-3个课题;
第三阶段,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基础上,学生设立自己的研究志向,与大师对话,进行自我设计,专业选择。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
高一阶段: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人生成长与学业生涯规划
高二阶段:学业和生涯规划
高三阶段:自我设计,考试心理和专业选择
在现行的高一课表中,每天上午5节课,下午两节,个别有班会和体育锻炼,保证周课时按35课时设置。下午音乐和美术鉴赏打通使用,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连排,为了提高效益,社团和校本选修,以长课时为主,周五下午专门用于中科院的课程学习。
三、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培养方式
1.依托中科院强大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资源
三十五中借助中科院的人力、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专门设计了一套课程实施计划,包括:中科院周末实验室课程、寒暑假野外科考基地考察、学校实验室课程,主要是依托中科院的"软实力",由中科院专家直接授课,走进中科院研究院所,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和中国情怀。
2.建立博士创新工作室,成立北京三十五中青少年科学院
在三十五中新校舍建设中,理化生各学科都是四个实验室,其中两个按照国家课程实验室设置,另外两个由中科院协助按照中科院课程方案建设先进的个性化实验室。
今年三十五中招收了理化生三位博士,建立博士创新工作室,为项目班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以中科院科学实验室作为平台。
成立三十五中青少年科学院,实施"双导师制"课程(博士做高中生导师,高中生做初中生导师),以"一对一"(一个课题组有一位导师)的方式,实现博士生导师制,促进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深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意向,并由此发展出学生更大的好奇、质疑和不懈的追问与求知,还将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培养。
3.思维训练和学习导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三十五中的教学观是:"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三十五中提出开展"思维训练和学习导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问题化,再把问题课题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题研究,一步一步地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会学"。
四、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要素的多维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素质的评价内容能更好地诠释新课程评价的理念,评价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实施多元评价,在现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科学基础素养、学习发展能力、科技创新素质等评价要素二级指标评价维度。具体包括学生的领悟程度和探究能力、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资料掌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系统分析能力,通过网络电子平台评价、实践评价、档案袋累加评价来完成。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特殊之处在于拥有中科院及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学科、科技、教育、心理等方面专家构成的专家团队,并在学校网络上建立了专家教师互动平台,保证教师、学生、专家在网络上的沟通联系,项目班的主体评价包括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年级组评价、中科院导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家长评价。比如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主要由中科院专家进行评价,三十五中还实行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进班听课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流动和评价方式,让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班中学习。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课程结构体系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考试评价主导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是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量身定做的特色课程,由中科院专家直接上课,采取系列专题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表现、潜能发展的评价,以及论文、实验成果等形式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课程则采用课题管理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认真选题、认真对待研究过程,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社团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形式主要是星级社团评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展示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注重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性的促进,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有积极正确的导向,对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素质形成有良好的自我教育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成长观和成才观。
五、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
1.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保障
三十五中借助中科院强大的人力、物力、智力和信息资源,确保课程资源和课程质量,把国家课程与中科院课程进行整合,在总课时不超标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完成国家必修课程,达到国家培养目标;同时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结构既强调共同基础,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基础和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由中科院专家团队支持的师资保障
一支由中科院及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学科、科技、教育、心理等方面专家构成的高规格专家团队,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培训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中科院教授也为项目班提供了师资、课程资源、实验室的强大支持。
3.建立项目负责制为方案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十五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成立了朱建民校长为总负责人,黄鹏副校长为执行组长的实验项目组,由中科院五位专家组成常任专家指导小组,学校有12位教师和干部进入项目组,任务和责任明确,分工负责。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与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测试,对学有余力、在科技方面有特殊兴趣爱好和潜质特长的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测试。学生的优长和志趣将得到优先的发展。按照科技创新人才班的培养目标,科学整合三年必修选修课程,同时为减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班学生的会考负担,学校申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主命题。为了使在科技方面有特殊潜质和科学志向的学生能够与高校专业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对接,积极建立从中学到大学的高校人才培养"绿色通道"。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2013年第三十五中学高中科技特长生招生流程:
|
时间 |
地点 |
说明 |
投放简历 |
5月1日前 |
从我校网站招生信息栏目上下载报名表,并在网上报名 |
报名邮箱:bj35kjjy@163.com |
上交纸质报名表 |
5月5日 |
高中部科技教育办公室 |
接到邮件通知的学生及家长带相关材料(科技获奖证书原件、报名表), |
资格审核 |
5月6日-8日 |
北京三十五中 |
完成初审,公布初审结果,5.8在网上公布参加专业测试的时间和人员。网上打印准考证,并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
专业测试 |
5月11日上午 |
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东四楼报告厅 |
通过网上初审的学生带准考证参加笔试,笔试内容为综合能力测试,共150分钟;满分150分;面试内容包括动手操作和口头问辩。 |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总理的两个问题,朱建民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且行且思: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学校明确提出:中学教育不能只管学生三年或六年,而应该培养他们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由此,三十五中确立五大办学理念--"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十中要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五有"人才。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我们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和"二四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入选自主排课与会考实验校,2013年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